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52〉柯南:漆黑的追跡者Detective Conan: The Raven Chaser以東京為中心發生六件大範圍的連續殺人事件,引起警政高層的重視,柯南意外地發現「黑色組織」涉及整個事件! 如果他們知道工藤新一還活著的話,那麼新一與柯南的夥伴們會不會一併遭到追殺?!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追火車日記tricks導  演:安卓‧賈基摩斯基(Andrzej Jakimowski)演  員:達米安‧吳(Damian Ul、Ewelina Walendziak)、Rafa? Gu?niczak、Tomasz Sapryk、.Iwona Fornalczyk《追火車日記》(Sztuczki∕Tricks,2007)是近期頗為出色的一部波蘭電影,導演安卓賈柯墨斯 基(Andrzej Jakimowski)藉火車與日常瑣事串連起小男孩的純真生活,更實現了小男孩和命運抗爭的奇蹟,男孩的童趣巧計看似已挫敗,卻又巧合地實現。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 愛像一條魚(Goldfish Memory)導演:伊莉莎白.吉爾(Elizabeth Gill)演員:西恩.坎培 (Sean Campion)   佛蘿拉.蒙哥瑪莉 (Fiona O'Shaughnessy)   珍.布特 (Jean Butler)愛爾蘭 / 2003年 / 84分鐘 / 輔導級得獎:愛爾蘭電影學院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   義大利都靈同志國際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2003法國香堡影展最佳影片   法國Creteil國際女性影展評審榮譽獎◎ 劇情簡介   教文學的大學教授湯姆常藉私下討論的方式勾搭女學生,教理工的賴瑞雖對他提出警告,但湯姆不以為意。這一日湯姆又將目標放在依索黛身上,果然很快引燃依 索黛的熱情回應,但卻也被另一名女學生克拉撞見,於是克拉與湯姆分手,因為傷心的緣故,克拉打電話給電視訪問記者安姬,安姬早就看上克拉,於是當晚帶克拉 到女同志聚會的茱莉俱樂部,當夜兩人也有了愉悅的親密關係。  大衛是餐廳的服務生,他有一名女友蘿絲,但兩人始終有些難以突破的隔閡。這一日大衛將自己的腳踏車與一名男同志瑞德的腳踏車鎖在一起,但也因此由認識而展開了一場同志之愛。  湯姆無意中見到依索黛與其他男友在一起,憤怒指責,遭到保鑣毆打。而安姬向克拉表明愛意,但克拉並未放在心上,反而與另一名男友康佐外出,這使得安姬陷入情感的困頓中,傷心的她打電話給無所不談的好友瑞德,沒想到當夜兩人竟也發生了關係。  另一方面蘿絲在知道大衛與瑞德的關係後,憤而將他趕出,於是大衛便住到瑞德的船屋中,兩人反而如魚得水。傷心的蘿絲無意中認識了理工教授賴瑞,兩人一見鍾情,賴瑞也隨她去見家人,但因宗教不同,遂在兩人的心中埋下了陰影。  而克拉主動找上依索黛,在彼此的測試下,兩人很快就上了床,這回克拉很認真地示愛,但依索黛依然保持只是玩玩的心態,兩人為此不歡而散。   湯姆重施故技,這回女學生露西直接表明她不願跟年紀大的人交往,湯姆回頭找人卻發現無人理他,於是萌生跳水尋死的念頭,幸好一名中年女教授芮妮路過,兩 人交談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經過短暫的交往也有了親密的關係。而芮妮向湯姆表示,美國一所大學欲聘她前往講學,但湯姆似乎沒有任何表示,但當芮妮正欲離 去時,湯姆似乎才突然醒悟,雖然匆匆趕至所幸來得及挽回芮妮,兩人步入結婚禮堂。而安姬失戀後因凱特留下陪她,兩人同居一起,但此時她也發現她懷孕了,而 孩子的父親正是瑞德…。◎ 劇情分析  傳統印象中的愛爾蘭是籠罩在游擊隊與恐怖攻擊事件中,曾幾何時,竟能拍出如此節奏緊湊,意旨鮮明的喜劇片,尤其出自一名女性導演的作品,不免讓人更加刮目相看了。   藉用金魚只有短短三秒鐘的記憶來諷刺人類對情感的喜新厭舊。也許這是社會上普遍的現象,但在傳統道德的約制中,這種不斷地在誘惑中追索的人性特質依然會 受到指責的。但細觀影片中的調性,不難發現導演處在一個新舊思維過程中所扮演的任務,適時地提供未來男女互動或同性之間的議題;也在最終透露了傳統愛情的 價值觀,新舊思維的交替不僅使得影片增強了厚度與寬廣度,更在喜劇形式上揮灑了另一紀元。  用相同的手法不斷地誘騙女學生上床的中年教 授,在遇上也抱著只是「玩玩」的亮麗女生時,反而有了措手不及的反應。這是因為他一向自以為掌握了愛情與慾望的主導權;或者應該說是男性自以為是的優越 感。殊不知愈來愈開放的性觀念中,男女將性慾當成一種對等之際,男性過去那種自命霸氣的佔有瞬間就消失無蹤了。  湯姆腳踏幾條船的心態雖是遊戲人間,但慢慢發現原本可以一手掌握的局面卻一一瓦解了,直到他遇上了年齡相當的芮妮教授。這一段屬於傳統但卻更加厚實的男女互動關係提供了觀眾正面的思考,也對照了其他角色的漂浮與輕盈。   要同時處理這麼多角色的相互關係是需要一點功力的。安姬早已看上克拉,直到克拉發現湯姆結交了依索黛後,安姬便趁機帶克拉去女同志的酒吧,這一段的互染 似乎宣告了現代男女互動的各種可能與方式。而這一回安姬動了真情,但克拉似乎意猶未盡,她不但有男友康佐的照應,更進一步去勾搭依索黛,於是另一場的女同 志瞬間登場,依索黛雖然享受了從未有過的愉悅,但她依然遊走在另外的男性友人呵護中。反倒是動了真情的克拉在發現依索黛的多層面後傷心不已。   也許觀眾會被這?年輕男女的感情關係搞得暈頭轉向,但應關注的是導演放置這麼多元的互動,無非想詮釋人生短短數十年的歲月中,其實有著許多令人驚訝的可 能,也許過去的社會價值觀給我們太多的規範與壓制,在慾望這個面向中應該遵循古制男女有別地相互依存?或者在過去所排斥的同性議題中潛藏著許多的奧秘?  不管如何,導演以自由主義的思索企圖為現代或未來的男女關係提供更多的思維,這中間不應存有對或錯的絕對觀念,正確地說應該是生命的另類詮釋,從而延展到人性慾望的擁有與獨佔,這無關乎道德與法律,而是有如花開在既定的季節,葉落自有其宿命與歸路。   如果慾望情慾源自愉悅的渴求,那應該就沒有所謂佔有的問題,因為這種渴求絕對要站在男女或其他同志互動的公平立足點上,既是愉悅的平衡,那佔有就會變成 是落後的思想了。只是在影片中,我們見到了更多的慾望追索;但也體現到更多慾望背後的實質佔有。於是看似開明進步的思潮,最終依然又回到了古遠的見解。意 欲解構一些既定的人性枷鎖,但其實卻又建構了另一種人為的桎梏。  如果年輕,失戀後也許可以很快在特定的場合中得到體溫的慰藉,但如果是中年男女呢?一般人的焦點會放在男女青年的互動中,但很少人會關懷中年男女甚至老年男女。別忘了,只要是生命尚在躍動,任何人都無法禁絕這種情感與慾望的釋放。   湯姆為何對自己班上的年輕女生有興趣呢?他的行為在傳統世俗中是被譴責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也是老實的。幾乎很少有男士不會被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 所吸引。佛經曾有這樣記載,他化自在天的人每天都能以最愉悅的心情面對一切。如果今天你想當男身,那出門所見到的任何人都會是十八歲的美艷少女;反之如果 你想當女身,那今天出門所見到的每個人都會是俊秀的十八歲少男。這一切的緣由都是來自累世的業識,簡單地說過去曾經為男為女的習氣都潛藏在內心深處,人縱 然已至老年,但想法卻始終是被自動歸位在慾望的躁動中。  結婚會是終結慾望的一種儀式與過程嗎?如果是,那為何這世上的外遇事件每天層出不窮?當然也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婚姻制度。如果真如片中所說:金魚只有三秒鐘的記憶,那這個議題反倒是給結婚的夫妻一句重要的座右銘。   湯姆最後決定與芮妮結婚,這是本劇唯一肯定的佳緣。但別忘了兩人都已年屆中年,芮妮甚至最後逼迫湯姆必須作一抉擇,否則她只好到美國大學教書,湯姆亦是 在最後關頭才作出決定。也許真愛是必須如此接受不斷地試煉,最終才能修成正果。但問題是,就算神仙也有犯錯之時,結了婚是否意味著在人生道途上的完整與成 就?難道保證湯姆不會老毛病復發呢?  也許這已超出導演要探討的議題,但這應該才是真正我們應該關注的人性本質,除非進入真正的修行階段,否則慾望就像天空的焰火,爆炸時美豔動人,但卻去得很快,只是每個人卻又很期待下一次更美的火花。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心靈鐵窗BOY A導  演:【玩命911】約翰克勞利演  員:【權力風暴】安德魯加菲、【聖劍奇兵】彼得穆蘭、凱蒂萊昂絲傑克小時候因為殺死了另一個小孩而被判入獄,其後他一直在監牢服刑,直到24歲才被釋放。黑暗的過去一直困擾著傑克,他害怕身邊的人知道自己的過去之後, 會用異樣眼光看他,不再理他……某次,他見義勇為救助了因車禍而被困在車內的女孩,讓他很快成了人們眼中的英雄。但他卻感到無比恐懼,害怕那段黑暗的過去 再次回到眼前,如影隨形的罪惡,如同夢魘般揮之不去,雖然他已為此付出了代價……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8〉星際爭霸戰STAR TREK類  型:科幻片  長:2時06分導  演:【不可能的任務3】J.J.亞伯拉罕演  員:【追 求美國夢】周約翰、【戰爭製造公司】班克羅斯、【國家寶藏:古籍秘辛】布魯斯格林伍德、【幸運之吻】克里斯潘恩、薩查利昆托、【虛擬偶像】薇諾娜瑞德、 【刺殺據點】柔依莎唐納、神鬼認證:神鬼疑雲】卡爾厄本、【上流變奏曲】安東裕中、【美人心機】以及艾瑞克巴納、【失落的帝國】李奧納德尼莫伊《星際爭霸戰》會讓你感受到身在艦中的壓力,特別是在開打之後,整個團隊合作能力的重要和在太空中真的無處可逃的 命運等等。觀眾可以體會 到,在那分秒必爭的情境下,即時的反應調度和立刻變出新招術的實力,是關鍵。《星際爭霸戰》還有一個重要的關係,是寇克和史巴克之間友情的建立,這部份的處理也值得拍拍手,不論是他們的格格不入,到對於對方的肯定欣賞,都很有說服力,著墨不算多,卻都有抓到精髓。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04 別跟豬吵架我曾經故意深思過「這輩子我做錯過多少事」,結果越想越多,似乎沒完沒了;我有點惶恐,不禁自問:那有多少人曾經在背後罵過我?但是我真的不希望這樣,或許是他們誤會了,或許我是真的做錯而不自知。【是非公道自在人心】 有一個人喜歡批評別人,他罵你之前會說:「我是為你好」,讓你被罵又不能還手,真是好毒;其實罵人或是批評他人,也許是一種快感,但是肯定沒有人喜歡被批評,就算你罵他,是真的是為他好,他都不會領情。另有一種人,他罵你之前都會先說:「我是對事不對人,我說的可都是對的,錯的事我絕不會說」;天啊!原來「對或錯」是由他決定的!我認識一位老闆,他的口德還不錯,每次他要罵人之前,都會說:「我不知道我罵的對不對,但是我是覺得你應該罵」。我因為自忖「人無十全十美」,所以變得很容易原諒別人,也不太生氣別人做錯事,才常常有老闆誤會我是「不知不覺」,或是「無動於衷」;認為我做事不夠敏銳,管理不夠嚴謹。【寶在身邊不知福】最近我主辦一場教育訓練活動,故意讓徒弟自己去執行,結果漏洞百出,還好客戶看不出來;過去我都是親自安排的好周全,卻讓客戶以及徒弟誤以為「辦這種活動好容易」,所以「不知道我的厲害」;這次的放手,才顯現出「薑還是老的辣」,這下子徒弟也更加懂得珍惜我的教導。有一位小女生,她回憶自從媽媽生大病,而且在鬼門關之前救了回來,她才懂得珍惜媽媽的重要性;今天看了一整天的「倪敏然追思會」,好像也悟出相同的道理;如今他走了,大家才發現他的偉大,大家需要他;可是他在你週邊時,你是如何對待他的?你注意到他的落寞、無助嗎?我跟倪敏然共事過,他個性很龜毛,對事情要求很高,所以很少搭檔能夠過得了他這一關,甚至說「不敢跟他同台」,但是如今他走了,大家才覺得不捨,才懷念他的「高水準」。【除非你是豬,否則別找豬吵架】 有位朋友最近飽受攻擊,他急著撇清誤會,找了一堆人代為出面調解,結果越抹越黑,牽扯進來的人、事、物,也比之前更加複雜,事情後來越變越大條,真有點不可收拾。人真是奇怪的動物!你越是攻擊他,他反彈越大,他的戰鬥力越強,如果你不理他,你當作沒聽到,他會像傻瓜一樣自言自語,他打出去的拳頭,就像碰到空氣一樣,一點聲音也沒有,而他也不會想繼續揮拳。心理學家「史金諾博士」經由動物實驗證明,好行為受到獎賞,其進步更快、持久力也更久;壞行為受到懲罰,則其進步緩慢且不持久;此研究用在人類身上,發現「批評」反而引致他人怨恨、羞愧,甚至導致他人情緒低落,並且提不起勁來改善。面對別人的誤解,我們要能包容「也許他是被錯誤資訊所害」,還是謝謝他提醒你「注意自己的穴門」;如果有人批評你,不管對或不對,都得跟他說聲「謝謝指教」,你會馬上讓對方覺得「那還能說什麼呢?」跟豬吵架,你一定是把自己當成豬;跟豬打架,你一定滿身泥巴,而這是牠們最喜歡的遊戲,你可不要中計! http://tw.myblog.yahoo.com/wu919-919/article?mid=18728&prev=-1&next=18723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82 修練從小細節開始我去大陸接受當地媒體訪問:「吳老師,看了你很多的文章,有關修練這兩個字挺有意思的,你解釋一下好嗎?」喔?我不要講太深,就從小細節談起,你收到過簡訊或是電子郵件吧?你有沒有給人家回覆說「收到」?【因為太簡單所以不想做】 剛好這一期的《商周》郭總編輯就用這一句「收到」當標題,好巧!我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吧?你也很感冒人家不回覆你,是吧?那你捫心自問:「我有嗎?」 超偶評審陳國華老師就很有EQ,他給我一封信:「吳大哥,因為我工作超忙,無法常常上網,所以有些時候就沒回信,請你見諒。」聰明!這個交代有效期限「沒說」,但以後我就不會怪他了。 《商周》郭總編輯說她一直都在注意這個「社會現象」,雖然是小事,但卻是反應很大的人性面,我以前也曾經沒習慣回復人家「收到」,因為看過一篇文章在教育,於是我就開始「貫徹執行」,所以,沒這個習慣很自然,但是你被提醒過了,就應該「改善」,如果連這一點「舉手之勞」都不願意,你的人格不夠上乘,成就也可能有限。【鐘鼎山林人各有志】 回復人家「收到」是一種禮貌,就好像說「謝謝」這麼的自然,我在大陸每次對著商家說「謝謝」時,就被對方認出「你是台灣人喔?」為什麼?他們說:「我們大陸人很少這麼有禮貌的」。其實,這一招哪有什麼,很自然的小習慣啊! 你跟人家回復說「收到」,這代表是「在乎」,在乎這個朋友,所以,如果人家不回復你,可能他不在乎你爽不爽吧?是否你去干擾人家,讓人家不理你嗎? 當然我不是指這個關係下的「收到」,而是人與人之間很平常的訊息連絡,這是一種「基本動作」,也可以昇華是一種「修練」,嘿嘿!有點嚴肅喔? 人家通知你聚會,你不理不睬,也沒回復,這種人可算是「懶」,或是根本不在意「你」,你要不警覺還在「等待」,可能你會生氣,那你真是「笨的單純」,這個人生就是這樣,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世界,他的世界不是你能進入的,別難過,他不是針對你,是與全世界「格格不入」,我們就不要吵他了。【別氣別氣,笑一下嘛】 你是否常在自怨自尤「懷才不遇」,如果不找出原因來「改善」,那你肯定要「抱恨終生」! 可能是你無法引發人家與你共鳴吧?還是說你沒有人緣?你不會溝通?這一期《商周》郭總編輯說的很棒-「你有沒有在乎別人?」你怪人家對自己不好,你有沒有先去對人家好?尤其是「回復收到」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你做到了沒? 人家沒有理你,是你沒禮貌在先?你可能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所以先去怪對方,就好像是「先說先贏」喔?哈哈!小孩子吵架就是這樣,先下手為強,如果你是有大氣的人,你根本不急著『講理由』,反正事情看著辦,船走到橋頭再說啦! 「收到」是不需要思考的小動作,可是影響「人格」深遠,那是與人的互動「習慣」,很簡單,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也才不去做。 如果你一直有在做,那就很讓人家感心ㄟ! http://tw.myblog.yahoo.com/wu919-919/article?mid=18713&prev=18715&next=18707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81 有緣千里來相逢,無緣見面不相識最近我剛成立的社團發生「動亂」,假設這是一家公司,員工之間發生衝突,而老闆卻蒙在鼓裡,那麼「這筆帳」該算在誰的頭上?答案是「老闆」,因為這是老闆的公司,公司要是因此垮了,倒楣的是老闆,所以老闆該不該「負責」?當然要,而且老闆還要為自己的監督不周而道歉。 【你安的是什麼心】 我從以前擔任總經理時就是個很授權的上司,甚至我會放任主管自行發揮他的創意,有時主管也會給我出狀況,讓我揹上黑鍋,但是我還是無怨無悔,因為總要給年輕人練習自主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成長的更快。 我不是不懂風險的笨蛋,我是真的願意犧牲自己來成就他人的心態,可惜有人不懂我的「苦心」,還冤枉我「偷懶」,還罵我「交代不清」,ㄏ哈!沒關係!你高興就好,我不怕被人家罵,因為無損我現在的「地位」。 如果你有一個把你當奴才,叫你聽命行事的的上司,那是你的福氣嗎?其實授權或是放任的「拿捏」,皆無一定標準的尺寸,那是「心態」問題,也就是你安的是什麼心,這才是重點。【你排到了位置沒?】 年輕人想要跟我學習,這是大家不容置疑的目標,我好意附送「整合彼此資源」的點子,沒想到有人求好心切,跑得太快而摔的鼻青臉腫,也有人搞不懂狀況而走錯路,甚至有人「嚇跑了」,這一切都是我的錯,我授權太多,我監督不周,我來不及慰問「受害人」,反正我在此「深深一鞠躬」。 這段日子,其實我也在觀察每一個成員的「資質」,有人很有一套,有人很白目,有人很內斂「按兵不動」,也有人「按耐不住」急著開槍,真好玩!這就是「一樣米百款人」的人性! 其實我私下已跟某些徒弟開始合作,還有人被挑中準備要全力培養,還有人獲選免費出國考察,你呢?為何還沒有「排到你」?而你就急著否定這裏「沒好康」?哈哈哈!這就是你無法透徹的人生,你可能還需要「好好學」。【別只在抓我的缺點】 我不是神,我有很多缺點,所以你能指出我的缺點,這種本事並不稀奇,在此隆重宣布,你能看出我過人的能耐,那才是你的高招,你說說看!若你說得出,而且把它們通通背起來,保證你就已經具備入木三分的功力了! 交到新朋友是一種「機會」,也許對自己將來會是個「好運」,若是不交了,那肯定回到原點,過原來的生活,也沒什麼「風險」,也沒人會有損失,所以說絕交不必出惡言,也不用說道理,更別說「我與你不合」這種話,因為,若對方也說「我也與你不合」,這不是各說一句廢話嗎? 記得以前聽過一位朋友批評別人說:「他不值得我交」,當場被一位長輩斥責:「別這樣說,人家對方也可說你不值得他交。」這句話我一直記憶在心頭,尤其後來看見「不喜歡的人」我就很小心說話,也不隨便說人的不是。 最近我的社團發生內部動亂,所有相關聯的人,我都不忍苛責,因為沒人是故意的,對於一些人的「過失」,我也不會生氣,若有機會,我也很願意「教教他」,只是人家放了砲就溜,我都來不及教,那真的很可惜,一切隨緣吧。 http://tw.myblog.yahoo.com/wu919-919/article?mid=18707&prev=18713&next=18703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80 眼界不高,看的就很低我帶了三位新收的徒弟去拜訪國內知名的一家大企業,老闆也是大台商,在中國賺了很多錢,難免財大氣粗,講話有點「囂張」,走出他公司後,我問徒弟們:「來!跟我說說你看到了什麼,有何心得?」【門縫下看人,當然都是扁的】 小張先開口:「他真的有夠臭屁的,太自負了!」我回答小張:「他有錢,所以有資格比你臭屁。」接著小陳說:「我看他沒啥能力,一定是靠運氣才賺這麼多的,師父,我的說法對不對?」最後一位小王不甘寂寞跟著人家說:「我剛喵到他在罵員工,他那副嘴臉很難看,要是我才不願意追隨他。」 喔?你們都在講他的「缺點」?那我問你們:「你有沒有比他厲害?」小張:「你指哪一點?」廢話!當然是「現在的成就」,人家開的是賓士500,住的是一品豪宅,名片的頭銜一籮筐,你呢?有人家的百分之一嗎? 我還要繼續誇讚他呢!他有你們說的那些缺點,這種人還能有如此的成就,他難道不厲害嗎?【走夜路吹哨子沒用啦!】 我就搞不懂「你們為何只能看到人家的缺點」?莫非是貶低別人來幫自己壯膽?你說他的優點會讓你「抬不起頭來」嗎? 你們看我文章還沒「入門」喔?為何到現在還沒開竅?是你的慧根不夠?還是我教的不夠多?對不起!我先認錯,是老師沒教,害你沒長大。 批評別人之前有三個規矩要先確定,一是你成就有沒有比人家大?二是你有沒有比人家年長?三是你資歷有沒比人家深?如果都沒有,你完全沒有資格批評人家,只能乖乖的向他的「優點」學習。 上週一位小企業的老闆來找我,說他被廠商欺負,亂砍他的價,還耍賴開長期支票付貨款,剛好這位廠商在尾牙與我一起吃過飯,我就打電話去找對方哈拉,聊了一陣子,最後我開口進入「主題」,沒講幾句話,對方馬上答應說要重新開票。這是為什麼?你知道嗎?【你為何只對缺點有興趣說?】 自從招募徒弟幫以來,有徒弟是每天來信問候老師,就差沒拿香膜拜,有人覺得「這尊神像是木頭刻的,會有效嗎?」你是哪一種心態去行天宮的? 最近幾年找我的案子越來越多,我只能「用嘴巴」講講策略,沒時間去幫他們執行,可惜乎?現在有了一群徒弟,那麼將來我就可以「接著做」了。 人家為何要找上我「幫忙他」?是我有哪一點厲害?那是人家看出來的「利用價值」,你看到了哪些?沒看到的人請你回家睡覺去! 有些徒弟非常用功,讓我很感動,有的用功卻用錯地方,把自己搞的很累,還被家人罵,結果他卻怪罪到我身上,他家人還說要去檢舉我「結黨成幫」有造反之嫌。 我可沒收你學費,為何要承受你的「不滿」?為何你只能看見我的「缺點」?莫非你的能量只能吸收到人家的「缺點」嗎? http://tw.myblog.yahoo.com/wu919-919/article?mid=18688&prev=-1&next=18674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779 自知不聰明,才是真智慧最近國內著名的一家大企業高階主管頻頻離職,我也很好奇「何故」?今天巧遇其中一位高階主管,才知道是「老闆的兒子」造成的,這兒子剛從海外留學回來,發現公司很多「現象」跟他所學的「理論」差很大,於是自動請纓向父親要了一把尚方寶劍,從此展開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風暴。【不懂裝懂可能會鬧笑話】 我以前也幹過這種「幼稚」的事,自己還覺得別人「沒知識」,因為我都是照企管老師教的「那一套」去做,肯定是夠水準的啊! 這陣子委託幾個人在幫我整理徒弟名冊,其中一位大費周章的花了很多時間弄了一份富麗堂皇的名冊,我相信他一定等著我誇讚他「很不錯、很夠水準」,其實我看了之後「一個頭兩個大」,有點不知所以,因為他搞的太複雜了,讓他花了好多時間,我也很不好意思,可是他這份「心意」我真的不能用。 有人緩頰說「怪老師你沒講清楚怎麼做」,其實我是故意考驗大家的,結果十幾位徒弟搶著幫我,其中幾位的「成果」還真不賴,你看!這需要老師先講清楚嗎?為何有些人就能夠做的很好?那不就是「水準」!【不懂也沒什麼好丟臉】 做不好沒關係,不夠聰明也沒什麼大不了,你就是要先放下身段「不恥下問」,也不要怕被罵「不懂、笨蛋、傻瓜」,你本來就是,你就大方承認「請多多指教」,這樣還比較「輕鬆」。 像是這位「自不量力」的小開,他一開始就設定「你們都不懂」,因此他怎會「開口」問專家「我可以這樣搞嗎?」就是沒問,所以才弄出「雞飛狗跳」的烏龍。 我問:「他老爸知道兒子亂搞嗎?」這位高階主管說:「當然知道,不過總是兒子嘛!」也是啦!不做做看怎知「後果」?年輕人你總要讓他「玩玩」,有留點血才知疼痛,嘿嘿嘿!這「代價」也未免太大了喔?【好理論未必是真道理】 這種「不懂裝懂」的行為,只要是年輕人就可能「會」,我以前也很會,現在我不會罵年輕人「不懂裝懂」,就是因為我知道這是「必然的」過程,關鍵重點是在年輕人「有多快」去覺悟,有人也許一輩子都不知道「自省」,那是因為沒人「點醒」,這種人就是欠缺「貴人」吧? 「理論」常只是一種「觀念」,那是因為背景不同,因此不能「如法泡製」,可是功夫練不到家的「半桶水」卻沒法「悟透」這一番道理。 我之所以要「廣收門徒」傳道解惑,不是要炫耀自己多行,也不是要沽名釣譽,那純粹是「居於愛心」想去幫忙年輕人「不要走錯路」,因此,你若是夠聰明且自認為「水準不足」,請好好的「虛心求教」長輩,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胡作非為了!善哉! http://tw.myblog.yahoo.com/wu919-919/article?mid=18674&prev=18688&next=18653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死後生命的財主與拉撒路之喻 The parable of the Rich Man and Lazarus有關死後生命的財主與拉撒路之喻 The parable of the Rich Man and Lazarus about life after death by Metropolitan Hierotheos of Nafpaktos 在本書以後數章,我們將詳細解釋關於死後生命、末世論和永遠生命的主題。 這些主題將按照聖教父的教導來解釋,由於他們是屬天啟示的擁有者,表達的當然是正教的教訓。 在有需要的地方,也會提出哲學立場。 第一章對我們的主題,盡可能以最簡單的方式提供一般介紹。 為了協助讀者對這題目獲得適當的了解,並且為使勤奮的讀者獲得更進一步的了解, 「死後生命」這題目的基本思想將用簡單的詞語來發展。 我們認為基督的財主與拉撒路之喻,對於引導讀者進入「死後生命」這題目,是最適當的教材。 因此,隨後我們將以最簡單的方式分析這比喻。 我們可以使用許多教父的讜論來解釋財主與拉撒路之喻,但是我們不會這樣作,因為正如我們所說, 所有下文的目的在將死後生命的教會教導介紹給讀者。 1.財主與拉撒路之喻 「有 一個財主,穿著紫色袍和細麻布衣服,天天奢華宴樂。 又有一個討飯後的,名叫拉撒路,渾身生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要得財主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 並且狗來餂他的瘡。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裏。 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 他在陰間受痛苦,舉目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裏, 就喊著說:我祖亞伯拉罕哪,可憐我罷! 打發拉撒路來,用指頭尖蘸點水,涼涼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裏,極其痛苦。 亞伯拉罕說:兒阿,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 如今他在這裡得安慰,你倒受痛苦。 不但這樣,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以致人要從這邊過到你們那邊是不能的; 要從那邊過到我們這邊也是不能的。 財主說:我祖阿!既是這樣,求你打發拉撒路到我父家去; 因為我還有五個弟兄,他可以對他們作見證,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 亞伯拉罕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他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到他們那裡去的,他們必要悔改。 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 路加16:19-31﹚ 2.比喻的解釋分析 在研究基督這則著名的比喻時,人們可以注意許多事情。 人們可以探討其社會尺度,或甚至得出倫理和道德結論。 不過,我們寧可保持於有關死後生命的主題之內。 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所關注的將是此比喻所作的末世論分析。 第一﹒正如我們所見,這比喻所關於的不是基督的再來, 而是關於在人們死亡,靈魂離開身體之時,與基督再來之間的生命。 這中間時間稱為靈魂的中間狀態。 基督在提到祂要再來審判人的時候,還說了其他的話。 在這以前,身體將復活,靈魂將再度進入他們的身體,人們可以享受他有生之年所作的事。 第二﹒這比喻指出,死亡存在於人的生命裡。 財主和貧窮的拉撒路死了。 死亡是靈魂離開身體。 這狀態稱為睡眠,因為死亡被基督的復活所克服。 就本體論而言,基督藉祂的受難、十字架和復活克服了死亡, 將藉著生活於教會超越死亡的可能賜給了人。 死亡作為暫時的狀態的事實,出現於聖徒死亡的方式, 因為都在基督裡有盼望,可見於他們的不朽和行奇事的遺骸上。 上帝沒有創造死亡,是死亡插入自然,作為人的罪和離開上帝的結果。 死有身體的死和靈魂的死。 靈魂的死是上帝的恩典離開了靈魂,身體的死則是靈魂離開了身體。 因為我們都繼承了朽壞和必死的命運,所有的人都體驗到死亡的可怕奧妙。 換句話說,我們生而趨死。 在我們的生命裡,死是最無疑,最確定的事件。 即使是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家也說,最真實的事實是「趨向死亡的存在」。 不過,死亡雖然是最無疑的事,死亡的日期和時間卻是不定的。 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死。重點是要活得正確,那麼死的結果才可能是永生。 此比喻的經文說:「後來那討飯的死了…」,「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 因此死亡最民主,沒有例外。 第三﹒拉撒路的靈魂離開身體後,被天使接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 這意思是有天使存在,每個人都有守護天使作他的保護者,義人的靈魂則由他帶領交給上帝。 與此成對照的是,另外一個比喻說,不肯悔改的罪人的靈魂由鬼魔接受。 愚蠢的財主聽見上帝告訴他:「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12:20﹚。 「必要」一詞表示魔鬼要取得罪人的靈魂,好永遠控制。 所以,在死亡的可怕時刻,當靈魂強行脫離它與身體的和諧,可怕的事就發生了。 天使接受聖徒的靈魂,魔鬼則接受罪人的靈魂。 教父的教訓說到「海關」一詞,屬於魔鬼這空中的幽靈所有,要將所有的人永遠控制在裡面。 當然,聖徒的靈魂與基督相聯合,又帶著聖靈的印記,魔鬼是掌控不了的。 教父說到海關的時候,意思是指魔鬼的仇恨和狂怒,以及慾念的存在, 想尋求滿足,卻由於身體不存在了而無法滿足。 正是這情況使靈魂窒息,感到可怕的劇痛。 靈魂的如此煎熬,有如一個人被孤獨關在監獄裡,無法睡眠、吃飯、面會等。 於是,他的慾念和整個實體真被激怒了。 人的靈魂由天使或魔鬼接受,和他們的情況有關。 按照教父所說,與物質身體相比,天使和靈魂是靈能的靈, 但與上帝相比,他們是屬物質的東西。 所以天使被稱為天上的實存,並非完全的非物質。 尤有進者,靈魂是被造物,意思是被上帝所造。 它藉恩典而不朽,因為不朽壞是上帝所賜予的恩賜。 每一個被造物都有始也有終。 靈魂是被造的,它有確定的開始,但是沒有終了,因為上帝願意它如此。 第四﹒基督在比喻裡告訴我們,拉撒路的靈魂去到亞伯拉罕的懷裡,財主的靈魂下到陰間, 接著又告訴我們,財主「遠遠的望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 這件事極有意義,因為其意思是,靈魂雖然離開了身體,人的本質或本體並未喪失。 靈魂的確不先於身體而存在,它和身體同時被造,但只憑靈魂或只憑身體,都不能單獨構成人。 不過,靈魂雖然暫時離開身體,人仍未喪失。 這可從靈魂能夠保持意識的事實看出, 正如教父所解釋,一個人留在世上的身體或許分解成許多元素,人的靈魂依然可以加以辨認。 基督再來時,靈魂藉著上帝的恩典將與它的身體的元素聯合,形成完整的人, 當然,這時候義人和不義的人都是屬靈的, 就是說,他們不需要飲食,也不受距離和其他限制所限。 復活是賜予所有的人,包括義人和不義的人的恩賜。 應該注意的是,基督在這比喻中提到窮人的名字,卻不提財主是何許人。 這表示由於拉撒路與上帝一起生活,他在救恩論上是一個人,一個真正的位格; 而財主雖然也是一個人,在救恩論上卻沒有位格。 這意思是,一個真正的人有靈魂,有身體,但在他的靈魂與身體裡也有上帝的恩典。 一個人雖然沒有聖靈,在本體論上仍然是一個人,是一個和上帝沒有關係的人, 其簡單的原因是他受到事物的束縛。 他的靈能沒有轉向上帝,卻轉向物質,受到物質的束縛。 第五 ﹒這比喻告訴我們,財主發現自己在陰間,看見亞伯拉罕,「又望見拉撒路在他懷裡」。 亞伯拉罕其人了解為指上帝。在上帝的懷裡,意思是與上帝交通。 在懷裡,在胸的後面是人的心。 心是生物學生命的源頭,是愛的象徵。 愛越大,知識越大,因為知識與愛緊密相聯。 如此的愛確實構成了交通與聯合。 因此一個人在懷裡,意思是他與所愛的人相聯,他們之間有合一。 因此,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裡生動地指出他與上帝的交通,是和屬靈的知識及愛連接一起的。 我們說到上帝的知識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在生命裡相交」。 這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與愛相聯,與全然的生命相聯的知識。 拉撒路對於財主的可怕困苦似乎並不感到煩惱。 他看不見陰間,財主卻目睹樂園的榮光。 正如我們的教父所說,實際上一個生活在自存光裡,在上帝的偉大的異象裡的人,會忘掉世界。 光是如此偉大,如此耀眼,以致人無法看見其他東西。 但這不是說,聖徒不為全世界禱告。 他們向上帝禱告懇求,因為他們確實與祂有著偉大的交通。 當然,他們所處的狀態是我們所無法了解的。 我們除非洞察聖徒的經驗,才能了解它。 第六﹒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裡的時候,財主則在陰間被焚燒。 他當然要請求亞伯拉罕打發拉撒路去涼涼他的舌頭, 因為正如他所說,「我在這火燄裡極其痛苦」。 這裡所說的是陰間,不是地獄。 因為地獄要在基督再來和未來的審判之後才開始,而罪人則在靈魂離開身體以後經驗陰間。 按照聖教父的教訓,陰間是一處有智力的所在,是預嘗地獄,領受上帝的嚴厲的能量。 這些事在非拉拉—弗羅倫斯大會上曾作大討論,保持了馬可.尤金尼卡的見解。 財主被焚燒的火,不是拉丁派所謂的潔淨之火,或所有人的靈魂都要經過的 「煉獄」。 它不是被造的火,而是自存的火。 就是說,罪人即使領受到天光的光線, 但由於他們死不悔改,沒有得到醫治,他們就經驗到天光的焚燒之能。 於是,按照他們得醫治或患病的程度,人們所領受的同樣恩典,或作為光,或作為火。 也應該注意的是,財主看見亞伯拉罕將拉撒路擁在懷裡。 他看見亞伯拉罕的榮光,卻在這榮光裡無分。 成對照的是,拉撒路看見了,也在其中有分。 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重點,因為它顯示出,每一個人在那來生將看見上帝, 不過,義人將有交通,罪人則沒有。 一件特別的例子是基督說到即將來臨的審判。 所有的人都將看見審判,所有的人都要和祂交談, 只是有些人將享有祂的榮光,有些人則將經驗屬天恩典的嚴厲之能。 第七﹒財主關心他生活在世上的弟兄的命運,要求亞伯拉罕差遣拉撒路向他們傳悔改的道。 因此人的靈魂雖然離開了現世,對社會福利依舊知道,並且關切。 這件事實,加上其他的要素, 顯示出我們前面所說, 財主和拉撒路之喻沒有提到基督再來的生命,而是再來前的生命。 它明顯有關所謂靈魂的中間狀態。 聖徒對世人的得救有興趣。 他們藉由上帝的恩典垂聽我們的禱告,將之上達到上帝那裡。 我們向聖徒祈禱正是為此。 我們藉著記念他們的節慶,顯示他們是與上帝聯合一起的聖徒, 期待他們已經領受到的身體的復活,藉由他們的不朽,呈現來世的序幕。 我們也關心那些已經睡了的人。 我們祈求聖徒為我們向上帝禱告,當我們懇求上帝憐憫已經睡了的人時,我們要求他們的代禱。 這件事除了表示我們之間的溝通外,同時表示出一些更深的東西。 按照聖教父的教導,當一個人悔改,進入潔淨階段,他就不斷進步。 在「中間」階段和再來後的生命之間,繼續趨向完全。 屬靈生命各階段得到潔淨,啟迪,和成聖。 這些不可想像為無懈可擊的狀態,而應視為分得上帝的恩典的程度。 一個人如果力求得到潔淨,潔淨他的上帝的恩賜稱為潔淨能。 當人的靈能得到啟迪,表示它領受到啟迪它的上帝的能,稱為啟迪能。 當他處於成聖的過程,藉著上帝的恩典而促成的稱為聖化。 過程仍然繼續進行。那些在靈魂離開身體以前就悔改的人,進步到更能領受自存的恩典。 因此,我們為那些已經睡了的人舉行追思禮拜和祈禱。 不過,由於那些在靈魂離開身體前未曾悔改的人沒有屬靈的異象, 他們只能經驗上帝的嚴厲的能,而永遠在善裡無分。 但是我們要為所有的人禱告,因為我們不知道他們內在的屬靈光景。 第八﹒比喻告訴我們,在財主所在的陰間,和亞伯拉罕所在的地方之間, 有一道「深淵」,無法逾越。 當然,這不必是什麼特定的所在,但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指的是特定的生活方式。 在樂園和地獄之間的明顯不同,是它們特定的生活方式。 樂園不存在於上帝的觀念裡,而在於人的觀念裡。 上帝將恩典賜給所有的人,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如果上帝給我們一道命令去愛所有的人,甚至我們的敵人,祂自己也會如此作。 對罪人也不可能不愛。 只是,對於上帝的愛,按照每一個人的屬靈光景,感覺各不相同。 光有兩件特性,啟迪的和嚴厲的。 一個人如果有好異象,他就會從太陽這光的啟迪特性獲益,享受整個創造。 一個人如果沒有眼睛,失了明,那麼,他感覺到的就是光的嚴厲性。 未來的生命,以及靈魂離開身體以後的生命,都將是如此。 上帝也愛罪人,只是他們無法以光來領悟如此的愛。 他們將領悟為火,因為他們沒有屬靈的眼睛和屬靈的異象。 同樣的情形也應用於聖餐禮。 大家都可以參加,但是對那些有預備並且適合的人來說,聖餐是光和生命; 對那些不配的人來說,它則是審判和定罪。 教會將這件事顯示在再來的聖像學上。 有來自上帝寶座的聖徒在光明裡,但是從這同樣的寶座,噴出火之江河,不悔改的罪人就在裡面。 因此,我們所屬的聖教會極著重人的醫治。 教會是一家屬靈的醫院,一家醫治屬靈的眼睛,就是靈能的療養院。 靈能生病了,必須醫治。 這是教會的整個工 作。 第九﹒亞伯拉罕沒有同意財主的要求,差遣拉撒路到世上勸他的弟兄悔改, 卻辯稱,如果人不肯聽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 一個屬世的人,即使看見再多的神蹟,也是不肯悔改的。 他生活在夢死之中。 這是事實。 人的自由如果沒有活動起來,就沒有悔改可言。 但藉著上帝的能力和人的合作,任何事都可以發生。 歷史上最偉大的事實是基督道成肉身,復活,以及建立教會作為道成肉身的神人基督的身體。 如果這件驚人的事實不能叫人感動,如果作為基督復活身體成員的聖徒的生命勸不動他, 最大的神蹟同樣不管用。 人的得救和重生不是剎那間的事,而是意志的自由表示的果實,和痛苦奮鬥辛勤工作所結出的果實。 不幸的是,我們這時代有許多人,卻以奇異的、外在的事件為滿足。 要相信另外一個生命的存在,是有關內在的屬靈敏感的事。 因為即使有人從死裡復活了,也會被誤解為幻覺。 關於所謂「死後」經驗,今天說得夠多了。 有人宣稱他們的靈魂離開身體,走出去一段路,又回到身體裡。 他們描述所見所面臨的許多事 在正教會裡,我們說有靈魂重返身體的許多個案。 換句話說,他們藉著基督的能力復活了。 不過,這些只是特例,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有些聖徒在個人的生命裡有著可怕的經驗,看見地獄和樂園,經驗過陰間之火,目睹天使和魔鬼。 他們復甦後,活出悔改的生命,也向別人傳悔改的道。 不過,我們認為這些經驗大多是屬鬼魔的, 或是壓抑的經驗所造成或是幻覺,或是為止病痛吃了鎮靜劑或麻醉藥的結果。 要分辨這些情況究竟是出於上帝,出於魔鬼,或出於心理或身體的異常,確有作仔細洞察的需要。 我們在教會裡的人,不必為了相信而等待聖徒的復活,或經驗這些情況。 我們有聖經,有先知、使徒、和聖徒的生命, 我們有他們的話語和他們的教導,以及他們的聖骸; 我們相信有永生。 上帝有時候賜給我們經驗何謂地獄,何謂樂園。 在這些事以外,為了得醫治, 我們遵守基督的誡命, 以便解決許多有關存在上的,人際的,社會的和生態上的問題。 忠於上帝的誡命使我們成為平衡的人。 第十﹒財主和拉撒路之喻,給我們提供了得醫治的方法, 好在死後和基督再來以後,經驗上帝為光而不是火。 亞伯拉罕對財主說:「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 我們應該遵守律法,服從每一世代的先知。 先知是藉著上帝的恩典,看見來世的奧秘,已經嘗過上帝之國的人。 在舊約和新約就有如此的先知。 他們自己領受到啟示,活出上帝的國,熟悉其奧秘,然後向人們啟示。 先知就是真正的神學家和屬靈的父親,可以復興人民,引導他們趨向生命。 屬靈的引導和人們的屬靈重生密不可分。 實際上,一個人的重生,不可能不和一位成聖的人,就是先知有聯合。 即使在我們的時代,也有先知傳講悔改,將我們的心轉向上帝,提供另外一種思想和生活方式。 即使我們沒有能夠遇見如此的先知,也有他們的話語在; 藉由閱讀它們,我們可以得知上帝的國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得到。 這些一般觀念,作為正教末世論的基本信念,在此以簡單的方式簡短地整理出來。 讀者可以在以後各章,聖教父所提出的教導裡,找到這些主題的詳細分析。 擁有這些基本信念,讀者也將明白要讀到些什麼。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生命與復活我是生命與復活 星期日就要到了,我必須準備追悼儀式,我們要為兩位基督徒的母親禱告, 她們正巧是在同一天過世的,一位已經去逝多年,另一位則是去年去逝的。 東正教堅信肉體的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了, 人類的存在並不是單單指肉體, 我們也了解到人類的思想潮流牽動著整個世界,而我們也相信愛的力量超越死亡,愛不至滅亡, 所以我們所愛的人也不會完完全全的死去, 更不會消失或歸於虛空, 同樣的他們對我們的愛也一樣,這種愛是不會逝去的。 在教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在教會裡舉行追悼儀式。 我準備好祈禱書,這書中寫著不同場合所需的禱文,此時有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裡, 聖經寫著耶穌對她說: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翰福音11:25), 這是非常明顯,耶穌講的是生命。 首先他說復活事實上就是以死亡為前提,那耶穌又如何成為生命呢? 因為祂能賦予生命嗎?當然這不是唯一的!而是我們如何鑑認我們自己, 例如我是希臘神父, 一般來說狹隘特質是建立在如我的記憶、語言、民族文化, 這些主要影響我人格及個性的特質。 例如:希臘人、男性、神父是塑成我主要的個人特色,我們可以自問哪些是我們主要的特質, 我們可以活在沒有個人特質之下嗎? 拿錢來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活在沒有金錢之下嗎? 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金錢在我們的生命中就不是佔有主要的地位,但還有什麼我們沒有它就活不成, 例如:我是人;我不可能不成為人類。 又如:我呼吸;如果我不呼吸,那就死定了。 但耶穌說祂是生命,現在我開始了解,我可以把祂塑成我生命中重要得特質,對我來說處無處充滿他的生命。 這個意思是指我生命的泉源,已不再是以往的我,而這層關係是與某人結合,此某即是上帝。 說的更明白些,有些人的關係是建立在某些外在的行為上。 如: 情人對彼此說:「你是我的生命」, 但一般來說這對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表示法, 有些情人因分手而自殺,有些人為了自由也會放棄生命,因為他覺得自由比生命更重要。 從不同角度來思考,西方人較注重個人及隱私權,他們總是說" 這是我的人生",這表示我不是靠某人而活, 我有我的DNA、思想、價值觀、身體...等等。 但如果我生命的精髓是與某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如與神那就不是指肉體上的改變了。 如果我對神說你是我的生命,這不是說我可以呼吸就表示我還活著, 也不是說我的心臟跳動著就表示我還活著,這其實是說也因著你愛,因著你讓我們有活著的理由, 如果互相認可並接受這一層生命的關係,即使我肉體已死去, 但這關係仍存在著。 在教會裡我們唱著動人的詩歌"永恆的回憶,你的記憶將是永恆的" ,給我已死的至愛,但誰又能永遠記得他(她)呢?在永恆裏嗎? 我們並沒有永恆的記憶,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的活著! 我的意思是在神永恆愛的記憶裡。 我們可以問"神會忘記嗎?他有記憶上的障礙嗎?" 在教當然祂沒有這方面的問題,但你記得耶穌說有很多將會被遺忘, (路加福音13:26~27) 「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 你 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 他要說:我告訴你們, 我不曉得你們是那裏來的。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這裡"曉得"希臘文原文的意思是朋友的關係。 所以我們禱告,上帝認識他們就如同是他的朋友。 在教我相信中國人應該比西方人更了解東正教,因為他們有家庭觀念,不像西方人那樣注重個人, 他們比較容易了解耶穌所指的"他人"這也是成為"我"生命的理由,這也就是愛的力量超越死亡。 在教會裡是沒有死亡的,紀念我們所愛之人的死,神父從麵包中拿取一些麵包代表這些過逝的人, 放入聖杯中與聖體及聖體血融合在一起,這仍然可區分出(這些已逝的人) 但卻沒有與耶穌分離。 我們準備一些糖果以及煮熟的榖類,象徵著復活,我們祝福這些食物,並讓教會的人領食。 將這些糖果命名於已逝之人的名字,又好像是他們給予我們糖果,當我們領受時並為家人及給予者, 願上帝賜予平安願死者安歇,如果你到東正教墓園(特別是在星期六,因為每個星期六是獻給死者的), 你將會看到很多女性捧著盤子裝滿了糖果,雖然在悲泣中奉獻給你這個糖果。 在教很不幸的很多西方基督徒對上帝的了解只侷限於律法及懲戒上,這真是錯的離譜, 他們會反問你為什麼要為死人祈禱?人死了以後什麼也改變不了。 但這只能表示他們對愛的疏忽,就算是我的親朋好友不幸坐牢,我們也會去探監,送給他一些東西, 雖然我們不贊同當事人的作為, 但並不表示我 們不愛他! 在教我們必須知道上帝永遠愛我們,祂的愛並不是介於好壞之間,上帝本身就是愛。最後愛永不至滅亡!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佛教徒及正教徒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祈禱(英文)Christian prayer seen from the eye of a Buddhist and an orthodox Christian . Reflection on journal article by Kenneth K. Tanaka;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2002 -------------------------------------------------------------------- When i read the excellent article of M. K. Tanaka about the subject i was very moved by the profound and unique way he approaches the subject of the prayer. I will only try to contribute some orthodox ideas which are not well known. So Tanaka describes the prayer of a young girl of about eight. I know such a girl, she is the daughter of my good friend , her name is Mary, her mother has heart problem she can die anytime, she lives with the special device to give pulses in her heart, so what i write is very true, (but i will not write about the mothers disease i will keep as Tanaka mentions, i do not want to think about the real situation) only i increase her age to 12 to be the age of my little friend and also to be the same with the Buddhist girl mentioned next, years old with long brown hair. Wearing a nightgown, she is kneeling next to her bed with her hands clasped and her head bowed, as he says a typical form of the western Christians to the eastern society. Working further with this image, sees this little girl--let's call her Megan-- doing two things in her evening prayer. One is that she is giving thanks to God for the benefits she has received. She thanks him for her food, clothing, friends, and family. Then, she also makes a request. In this petitionary element of her prayer, she is asking God to make her sick father get well soon. As she does so, her expression turns more serious, and she clasps her hands more firmly and brings them closer to her chest. She then looks up toward the ceiling, expressing her heartfelt wish for her father's early recovery. What is noteworthy is that Megan's prayers are spoken aloud as in a human conversation. He writes: ‘I wonder first and foremost, what God looks like to her. Is God a male or a female, or neither? I would think that even for her (in this gender-sensitive age), God is still a male. If so, does she see him as an elderly man with a long white beard, holding a cane and sitting in a throne? Next, where does God reside? If he is in heaven, what is heaven like to her? In regards to her father's illness, how does she think God can make her father get well? ’ Then he asks , ’ he same questions about a Buddhist girl "praying" before the Buddha or a Bodhisattva for the same kind of wish? The image that immediately crops up in my mind is of a girl of about twelve and her mother whom I saw at a pa-goda in Rangoon, Burma, a number of years ago. The girl is wearing a large, red fresh flower in her hair and has on traditional apparel. She sits with her mother on a marble floor of a spacious area in front of Buddha images that are several meters in height. She holds a bouquet of flowers held upright between the palms of hands in a gesture of reverence. She sits with her legs folded but thrown out to her side, a style common in her country as well as in Thailand. Her eyes appear closed, and her head is slightly bowed down toward the Buddha images. She stays in that posture for what seems like several minutes; her mother does the same. I don't know, of course, what is going on inside, but she is certainly not meditating. is an important point to make here, for Buddhists are stereotypically seen to only me-ditate. However, the vast majority of lay Buddhists in Asia primarily "pray" or ex-press them selves devotionally, during which they give thanks but also petition for one thing or another of worldly nature. While panoply of Bodhisattvas such as Avalokiteshvara and Kshitigarbha serve as objects of these earthly petitions in Mahayana Buddhist countries of East Asia, the Shakyamuni Buddha is the primary object of devotion in the Theravada societies of Southeast Asia. Shakyamuni Buddha, then, is the object of her request. The huge images of the Buddha in his meditation pose sit in front of her. Supposing she too is asking for her father's early recovery from an illness, I wonder what kind of image she holds of the Buddha. Would that image in her mind be the tranquil, meditative Buddha, or the handsome, gallant prince Siddhartha, who boldly went off to seek truth, or the image of some "fatherly figure" from her life experience? More than likely, her image is amorphous, as an amalgamation of the images mentioned above, and more. However way she may conceive of the Buddha, she must feel a satisfying level of comfort with the Buddha for such a deeply personal and devotional act to hold any sense of meaning. Tanaka points out that , “i believe that the act of Christian prayer entails one quality that is virtually absent in the Buddhist devotional form: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ultimate, in other words, God. “ The Christian prayer is a two-way communic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God. In con-trast, there is virtually no sense of the Burmese girl having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Buddha. To her Buddha may answer her prayers for better crop or physical healing, but I would be very surprised if she expected to interact with Buddha on a personal level, whereby, for example, she experienced a spiritual conversation with him. She may even barter or negotiate with him, offering to be a "good girl" if only God can cure her father of his illness. God appears more willing to listen to her needs and to respond on an individual basis. God at this level is more like a caring uncle who is willing to listen and talk with her. But them Tanaka says, Most prayers are not mystical, and it would be going too far to claim mystical experience for ordinary prayer. Like Megan, prayers seek God above and not within. This, in fact, does distinguish Megan's prayer from Buddhist meditation, which most people agree involves some form of "mystical experience. To the above excellent thoughts which i appreciate a lot and respect, i only would like to contribute some more that the respectable Tanaka probably does not know. If this girl, Megan is orthodox , the prayer indeed becomes within. Let me explain this. If the girl is orthodox Christian, she is baptized. She prob-ably gaze at heavens , or some icon of Jesus, let me say an icon, which is made by special rules , the colors the drawings have a very special meaning, a theology in col-or not in words. The icon helps her to defocus from the shapes, and talk to her by the symbols the colors etc, same unspeakable theology. Yes she does not understand dogmatics etc... but she KNOWS god (from the Christian point of view). because she receives the Holy communion . For her god is not any imagination, an old male, with white beards, or some young man with long hairs (like Jesus in the icon) if you ask her she will never identify any shape. She will be sure that God listen to her, and also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God is inside her. But she can not explain the how. But she has a very strong feeling that gad is her RELATIVE. She actually speaks to a member of her own family. She is sure for this, because she knows she has the same blood with god, her flesh is God’s flesh. She actually has ....some rights !!!!! but again if you ask her more she cannot express in a ration-al way the concept. Actually something like that happen in Greece in a mountain which as many monasteries. An non orthodox scholar visited the place and talking with the monks he has surprised to hear that they pray not towards outside, but inside, to their heart and he was more surprised to hear that they see !!! god like an unspeakable, impossible to discribe analytically light, which (very wrongly) considered errors and hallucinations, but his objections become the reason the great theologian Gregory Palamas to express and reformulate the theology of the grace of god. As Tanaka say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meditation's disengagement from mun-dane concerns (e.g. Megan's concern for her father's illness) is that they are regarded as the very source of suffering (attachment to a person). This samsaric (cycle of births and deaths) existence needs to be transcended through personal cultivation in which meditation plays a key role. However, such meditation practices with extremely lofty mystical goals were not easily accessible to ordinary Buddhists. This vacuum has come to be filled with such "devotional practices" as sutra chanting, malting offerings of flowers, lanterns, or food, and "prayers" (e.g. Burmese girl de-scribed above). However, from the mainstream monastic Buddhist view these prac-tices are viewed as secondary or, at best, provisional. Actually the Christian girl may light a small candle (not in her house -may be will have some fire- but in some church- ) which for her is a small symbol of giving light and melting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candle melts but gives light, my life also is sacrificed to enlighten others. She will also smell the incense, which is a prayer also but a prayer expressed not in words but in fragnace. All her senses will be stimulated to this communication with God which is outside her and inside her, and nowhere also. But i very admire what Tanaka says, next. This verse is taken from the writing of a seventh-century Chinese master, Shan-tao. Since everyone, including children, participates in the sutra chanting at religious ser-vices, far more people than the small number of priests rake part in this "prayer of blessing." A similar but even more popular form of prayer of blessing called the "Golden Chain" (one that was composed in Hawaii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s recited at religious services, particularly when youths and young adults are in attendance. Golden Chain--II I am a link in the Buddha's golden chain of love that stretches around the world. I must keep my link bright and strong. I will be kind and gentle to every living being and protect all who are weaker than myself. I will try to think pure and beautiful thoughts, to say pure and beautiful words, and to do pure and beautiful deeds, knowing on what I do now depends not only my happi-ness, but also that of others. May every link in the Buddha's golden chain of love become bright and strong, and may we all attain perfect peace. Particularly the last stanza expresses the Bodhisattva spirit of wishing all beings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goal of all Buddhists, that is, nirvana or Buddhahood. I personally have regarded this last stanza and the previously cited "verse for merit transference" as my Buddhist prayer for all living beings. If what I have discussed above can be regarded as "prayers of blessing," what I am about to share can be seen as "prayers of petition," on the same order as that of Megan's prayer for her father to get well. Scholars may regard them as self-serving and, technically, not religious, but I doubt we can easily dismiss them, especially when the "petitioners" are carrying them out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religious framework (God, Buddha, Bodhisattva, etc.) and at formally recognized settings (Buddhist temples, etc.) The Christian girl if orthodox , has similar feelings. She knows that she is not alone, she does not belong to this particular family. She does not pray only in her house before to go to bed. This everyday prayer is the natural continuation of the prayer and to be more exact, not prayer but life way that she experiences when she goes to the church. And her everyday small prayer is rooted on this. So Saturday night she will prepare , probably she will go to church to confess, to purify herself from her little (may be adorable ) sins which can be horrible if she grows up and they grow up with her also, for example she will mention her fighting with classmates or may be her brother, some sweets probable she ate secretly, but some fears also, which many times come to kids, some nightmeres , that sometimes she does not obey to her parents etc... and the priest, if he is good, he will show to her the most love, he will give good advice, may be some candy also, he will calm her, take out her fears, conflicts, and then give her the forgiveness of the holly spirit. She will feel this, she will be like flying because her pure heart feels the purifying grace of the holy spirit. She will come home, to be prepared for tomorrow. For the liturgy. She will pray for this. Tommorow she will go to liturgy by her mother. But she knows , that she represents her sick father who probably can not go. She will fell there all the un-iverse. The icons, the songs, all the symbols, the priest dressed as Jesus Christ, will make her to feel that she is really in the kingdom of heavens, not in a place, but in a situation, in a condition that the MANY BECOME ONE. May be she will feel that they are present her dead grandparents which she loved a lot, and cried a lot to their death, but know she knows they are here, she cannot express how, but she feels. Of course she cannot express theologically and intellectually the above, but she feels as any orthodox knows and feels in the liturgy. And finally she will go to receive the holy communion. God will be her source of life. She will not say, oh, god is in this icon here or there. She will say , god is in me and i in god, god is in the others and actually we are one, we are members of each others , because god is in me in the other and i am in all. Probably you will say , this kid can think so deep? Probably she will no be able to express it well , but yes, this is the feeling. And from my experience , as a priest and spiritual father, kids many times can teach us and have a much more better feel-ing of god than adults. And is not this the chan(zen) enlightment? And at the end, her mother who also receive the holy communion will wait the priest to finish the liturgy, then they will take him by a taxi probably, to the house to give the holy communion to the sick father. Here i must point out about the parents. Because for the girl her parents will be not just the biological parents with all the good and bad things may have. She will feel some other kind of relationship. What really unites them is the holy communion. The source of like is not the food they eat, is god himself. So parents BECOME parents participating to this relationship with god, and providing her the opportunity to be in god and so in gods family. And the holy communion will identify her with her sick father. The holy communion will make her to feel that she IS HER FATHER from one point of view, that their bodies are the same, ONE BODY, god’s body, but still she is his daughter , only because this is a special way to love him by a unique and not a general way. My point is that she loves him not accidentally, for example because it happen in this life this man to be her biological father, and in some other life, may be she will be his father and he her daughter. She will be always his daughter , it is a unique relationship. And her present life is not an accidental thing, but a LOVE EVENT. She exists here and now, because of love ,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love of the parent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participation to the loving community of god, to God’s body. The more she feels this , the more she becomes ‘empty’ from the self-abide. She feels that love IS the emptiness. So the girl has a point , how to start living, an identity. She knows that probably her father will die,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in the back of her mind but she knows that even painful, the bond i mention before, the bond of love that unites her to her father, will never stop. It is not a 2 way mutual love. I give you an example. If love is like tube connecting 2 people, the orthodox Christian love is a little bit different. The tube in the middle has a junction, in which another tube connects, and this tube is the god. And the fluid that flows in this tube is the source of life. And finally all people are interconnected with those tubes and the god tubes, actually you cannot distinguish whose is the tube, it is just a network, in is God who is everything to everything. So this love MAKES the life, is the life. And can-not be overcomed by biological death. Indeed our girl knows that she will see again her father, as she believes the same for the dead grandparents, she will be with them in heavens but she expects also the resurrection, for them who loved to have body, of course much better that what they had, to touch them, kiss them etc... love is not only a feeling but also a bodily experience and activity of the neural networks of the brain!!!!! The girl grows up not as an individual. And finally she trusts!. she knows how to trust god , this is her faith. She knows no matter what still love exists, because this is god. I will continue on this with more details in next articles.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佛教徒及正教徒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祈禱從佛教徒及正教徒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祈禱 從佛教徒及正教徒的角度來看基督教的祈禱: 對Kenneth K. Tanaka 發表於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2002的期刊論文所進行的反思。 Christian prayer seen from the eye of a Buddhist and an orthodox Christian. Reflection on journal article by Kenneth K. Tanaka; Buddhist-Christian Studies, 2002 girlpray1girlbuddhist當我閱讀M. K. Tanaka那些關於「基督教祈禱」的精闢的文章時,我的內心深受感動, 因為,他以深刻又獨道的思考,來談「祈禱」這個主題,觸動了我的內心深處。 在這篇文章裡,我只想要再補充一些正教會的觀點,我想,這些觀點對許多人來說可能不太熟悉。 因為Tanaka描述了一個八歲女孩的祈禱。 在我的生命裡,也曾經遇過這樣的女孩。 我有一個好朋友的女兒,名字叫作Mary。 她的媽媽有心臟病,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必須藉由特別的機器維持心跳,讓生命延續下去。 這個情形,與Tanaka所提到的故事非常雷同。 我寫的一切,都是取自真實的故事 (但是, 關於Mary母親的病情和某些細節,我將會保密,並且直接採用Tanaka原文當中所描述的情節)。 此外,我還將Tanaka描述的那個八歲女孩的年齡, 提高到十二歲。 因為,事實上,Mary的年齡是十二歲,稍後我會提到的一個信仰佛教的女孩,也是這個年齡。 這個女孩留著一頭棕色的長髮,穿著睡衣。 她低著頭,緊握著雙手,跪在床邊。 正如Tanaka所言,這樣的祈禱形象,正是典型西方社會的祈禱動作,也是東方社會的祈禱形式。 讓我們更深入思考這個畫面, 一起來看看這個女孩----讓我們叫她Megan----她在晚禱當中,究竟做了哪兩件事情? 首先,她對於自己所獲得的一切,向上帝表達感謝。 她感謝上帝賜予她食物、衣服、朋友以及家庭。 然後,她才向上帝說出其他的願望。 從她祈求的禱詞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她請求上帝讓她生病的父親早日康復。 當她為父親祈禱時,她的神情更加嚴肅與專注,她將雙手緊握,又將它們緊緊的放在胸前。 她注視著天花版,衷心的希望她的父親能早日康復。 值得注意的是,Megan的禱詞是大聲念誦的,就好像人與人交談一樣。 Tanaka在文中寫到:「一開始,令我感到好奇的 是,對這個小女孩來說,上帝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上帝是個男生還是個女生?或者兩者都不是? 我想, 她這樣一個女孩,處在如此溫柔又心思敏銳的年齡,應該會認為上帝是一位男性。 如果真是如此,在她心中的上帝,是不是一個留著又白又長的鬍鬚, 握著手杖,坐在國王的寶座裡面的老公公呢? 除此之外,我還有另一個問題,對這個女孩來說,上帝住在哪裡呢? 如果他住在天堂,那麼,她心目中的天堂是什麼樣子呢? 還有, 她覺得上帝會以何種方式使她的父親痊癒呢?」 然 後,Tanaka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今天換 作是一位信仰佛教的女孩, 在佛陀或是菩薩面前為自己生病的父母親『祈禱』, 那麼,以上的問題在她的心中,會不會有不同的答案? 想到這裡,我的心中忽然出現了一個畫面。 有一個女孩,看起來差不多十二歲,她的媽媽的樣子,就像是多年前, 我在緬甸的仰光的 傳統廟宇當中所見到的婦女一樣。 這個女孩穿著華麗的傳統服飾,她的頭髮上,插著一朵又大又鮮艷的紅花。 她與母親一同坐在佛前那塊最神聖的區域,她們在大理石地板上恭敬的席地而坐, 而佛陀的尊容離她好幾尺高。 她用兩隻小小的手掌,緊緊的合十,握著一束花,又將它高舉起來, 用殊勝的姿勢,恭敬地將花獻給佛陀。 她跪坐在腳跟上,這是緬甸最典型、最普遍的坐姿,在泰國,也是採取這個坐姿。 她輕輕闔眼,雙手合十,微微彎曲身體向佛陀恭敬地禮拜。 她停留在這個姿勢良久,大概有好幾分鐘,她的媽媽也是如此。 我並不知道,她的內心在想著什麼,然而,我很確定,她並不是在『禪定』(meditate)」。girl-holy-communion在上文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我想要提出來討論。 許多人對於佛教的刻板印象就是,佛教徒好像只會「禪定」。 然而,亞洲大 部分的佛教平信徒,並不會在佛前「禪定」。 他們在佛前虔誠的表露自己,或者說「祈禱」。 在祈禱的過程當中,他們也表達感恩,然後,向佛請 願,或是祈求其他世俗的心願可以成真。 在東亞的國家,信仰大乘佛教的佛教徒,皈依那些外表莊嚴華麗的菩薩, 例如:觀世音菩薩或地藏王菩 薩。 菩薩會接受眾人的請願,滿足眾人的心願。 在東南亞的國家,盛行著上座部(Theravada)的思想,那裡的佛教徒則皈依釋迦牟尼佛。 我想,這個緬甸的女孩,應該是以釋迦牟尼佛為祈求對象。 我可以想像,在她面前有一尊大佛,這尊佛是以莊嚴的坐姿入禪定。 假設這個女孩也向佛陀祈求父親的病痛可以早日痊癒, 我很想知道,在她的心目中,佛陀究竟是怎樣的形象? 是一個寂靜、禪定的佛陀? 或是一位英俊、高雅的悉達多王子,勇猛無畏的追求真理? 還是,她依據生命的經驗,將佛陀想成是一個「父親的形象」? 或者,更有可能的是,在她心中的佛陀,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形象, 而是以上各種形象和其他形象的融合。 無論如何,她心中的佛陀,一定是令她有安全感、滿足感的形象, 這樣,她才會從內心深處發出如此虔誠的奉獻心和皈依感,在這種心情當中深入信仰的意義。 Tanaka 指出:「我相信,基督教的祈禱具有某種特質,是在佛教徒的祈禱當中是找不到的: 就是與至高無上的那一位的交流,換句話說,就是與上帝的交流。」 基督教的祈禱,是一種雙向的溝通,是 一種與上帝的對話。 相反地,對於那位緬甸的女孩來說,與佛陀對話在實質上是沒有意義的。 對她而言,佛陀對她的答覆,就是四季的豐收,或是病體康復。 如果她也期望能夠在個人的層次上,與佛陀交流, 例如:與佛陀進行一場靈性的對談,這樣我一定會大感驚訝。 甚至,她可能會與佛陀交換一些條件, 例如:她願意當一個乖孩子,只要佛陀可以治癒她父親的病痛。 或許,她認為條件交換的方式,會讓佛陀更願意傾聽她的願望,並且給她答覆,滿足她個人的願望。 在這樣的層次上,佛陀更像是一個關心她、陪伴她的叔叔,可以傾聽她的願望,幫助她解決煩憂。 然而,Tanaka又說:「大部分的祈禱,都只是一般性的祈禱,而不是『密契的』(mystical)祈禱, 甚至,我們可以說,這樣的祈禱距離密契經驗,還有一大段距離。 就拿Megan的例子來說,祈禱者尋求高高在上的上帝,而不是內在的上帝。 事實上,從這個角度來看,Megan的『祈禱』與佛教徒的『禪定』確實有所分別, 在佛教的『禪定』當中,大部分的人都想體驗某種形式的『密契經驗』。」girl對於以上精闢的思想,我十分讚賞也很尊敬。 在此,我只想要補充一些見解,我想,可敬的Tanaka或許並不知道這些訊息, 我真誠的希望能夠與他分享。 如果Megan是一位正教徒 (orthodox),那麼她的祈禱必定會成為一種內在的祈禱。 讓我繼續說明下去。 如果Megan曾經受洗,成為一位正教徒,她祈禱時, 可能會注視著天堂,或是某個耶穌的聖像, 讓我們假設是一張正教的聖像畫 (icon),這種聖像畫是依據某些特別的規則繪製而成, 畫像的顏色和畫風都有特別的意義,它們表達了深刻的神學。 在這裡,是色彩而非言語向人們訴說著神學意義。 聖像畫將會幫助她跳脫形象的束縛,並且用象徵和色彩的語言與她交談,那是言語所無法表達的神學。 是的, 這個年幼的女孩並不會瞭解艱深的神學、教義…等, 但是,她「認識」上帝(從基督教的觀點而論)。 因為,她領聖餐,與上帝結合為一體。 對她而言,上帝不是任何的想像,也不是一位留著白鬍子的男性長者, 或是一位留著長髮的年輕人(就好像耶穌的畫像上,將耶穌畫成一位長髮的男性)。 如果你問她: 「在妳心目中的上帝,究竟是什麼形象?」 她將不會指出任何固定的形象。 她會很確定,上帝傾聽著她,更重要的是,她確定上帝在她體內。 然而,她卻無法解釋, 上帝以何種形式存在於她的體內。 然而,她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覺得上帝就是他的「親人」。 當她與上帝對談時,她會十分確定,自己在和某一位「親 人」對談, 因為,她知道,她和上帝有相同的血緣,她的肉體,就是上帝的肉體。 她確實有某種權力…!!! 然而,我想要再強調一次,如果你問她更多,她將無法用一種理性的邏輯,說明這樣的概念。 事實 上,在希臘聖山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這座聖山上有許多間修道院。 有一位學者,他並非一位正教徒,但是他到聖山上參訪,並且和許多僧侶進行對談。 他很驚訝的發現,這些僧侶並不是向外祈禱,而是向內、向他們的內心祈禱。 而且,更令他驚訝的是,他聽到僧侶們說,許多僧侶見到了神聖的「光」, 這是一 種言語無法形容,也無法用邏輯來分析的光。 有人認為,那些僧侶所見到的光,只不過是一種幻覺,這種說法是十分錯誤的。 不過,這些錯誤的見解, 也促使偉大的神學家Gregory Palamas重新整理和提出了一套關於「上帝的恩典」(grace of god)的神學, 此學說為僧侶所看到的「光」提出了一個更正確的解釋。 正如Tanaka所言,他認為「禪定」與「祈求世俗的願 望」(例如:Megan對父親病痛的憂慮)之間, 存在著一些根本的差別, 其中一個就是:「祈求世俗的願望」被認為是「人的痛苦」之一大根源。 這種輪迴(生死輪轉)的存在,必須藉由個人的修持,才能夠超越。 因此,「禪定」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然而,修習「禪定」的背後,所隱含的極崇高的密契目標,並不容易被一般佛教徒接受。 這樣的 真空,必須被「奉獻身心的修行」所填滿, 例如: 誦經、持咒、供花、供香、供養食物和「祈禱」(例如:上述的那位緬甸女孩也如此供佛)。 然而, 對於那些主流的佛教僧侶而言,這些供養是次要的,也不是終極的修行。 事實上,那位信仰基督教的女孩,可能 會點一個小蠟燭 (並不是在她的家 中,因為在家中點蠟燭不太安全,可能是在某間教堂內), 對她來說,這是一個小象徵:燃燒自己,雖然使自己不斷融化,卻可以給予四周光亮。 就好像我們的生命,也是要犧牲自己照亮別人。 這個小女孩可能也會燃香,這也是一種祈禱, 這種祈禱不是用言語來表達,而是用一種神聖的香氣來表達。 她的所有感官,都會被導向與上帝的交流當中,這是外在 的,也是內在的。 它無所不在。 然而,對於Tanaka接下來所說的,我也非常仰慕。 Tanaka 提到了一首偈,這首偈是從第七世紀的中國高僧善導大師的著作當中擷取出來的。 既然每個人,包括孩子在內,在宗教儀式中都會「唱誦經文」, 由此可知,誦經並不是少數僧侶或是宗教人員的專利, 還有更廣大的群眾,也會參與這個「充滿祝福的祈禱」(prayers of blessing)。 有一個類似的,甚至是更有名的唱誦方式,叫做「黃金鏈」 (其中一個「黃金鏈」的祈禱方式,是二十世紀初期,在夏威夷發展起來的)。 在宗教儀式中,都會唱誦這段祈禱文, 尤其,在場大部份的信眾都是青少年或年輕人的時候,更是如此。 黃金鏈II 佛陀用 愛作成的「黃 金鏈」串起了全世界,而我,也是其中的一環。 我將盡我所能,使這個環節又堅固又閃亮。 我要 以柔和之心對待一切眾生,保護弱者。 我 將盡我所能,淨化身、口、意,使之變得更美好。 因為我明瞭,我的一切行為,不只關係到自己的幸福,也與他人的幸福相連。 願佛 陀用愛作成的 「黃金鏈」變得又堅固又閃亮,願我們都保有自性完美的和平。 Golden Chain II I am a link in the Buddha's golden chain of love that stretches around the world. I must keep my link bright and strong. I will be kind and gentle to every living being and protect all who are weaker than myself. I will try to think pure and beautiful thoughts, to say pure and beautiful words, and to do pure and beautiful deeds, knowing on what I do now depends not only my happiness, but also that of others. May every link in the Buddha's golden chain of love become bright and strong, and may we all attain perfect peace. 在這首祈禱文中,充分表現了菩薩的精神。 尤其是最後一行,提出了希望所有眾生都能明瞭佛教的最高目標,也就是「涅槃」或是「見性」。 在這段祈禱文中的最後兩行,充分表現出「將利益迴向給眾生」的意義, 在我心中,這是一段給予眾生祝福的佛教祈禱文。boy-holy-communion如果,我以上討論的祈禱,被視為「充滿祝福的祈禱」, 那麼,以下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祈求世俗願望的祈禱」, 我想,Megan祈求父親的病能夠痊癒,也算是這類的祈禱。 或許學者們會將「祈求世俗願望的祈禱」視為一種自私的行 為, 這是某種心理技巧,而不是宗教情操, 然而,我想要對學者的刻板印象提出質疑,我們是否應該如此草率的輕忽這類祈禱? 尤其,「許願者」都是在一個正式的、受到公認的宗教場所(如:佛教寺院…等), 向令人敬仰的宗教架構(如:上帝、佛、菩薩… 等)提出這些願望。 如果這位信仰基督教的小女孩是正教徒, 我想,她心中的想法,可能會與那位信仰佛教的小女孩有點類似。 她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她也不屬於某一個特定的家庭。 在上床睡覺之前,她不會只為自己的家人祈禱。 這種每日的祈禱,是自然而然、持續不斷的, 說得更確切一點,這種祈禱已經與生活結合,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生活態度,來自於教會,是她在教會中得到的體驗。 事實上,她每日簡短的祈禱,都是以教會的體驗為根基。 所以,週六晚上,她會為週日上教堂做好準備。 或許她會先去教會告解,使自己小小的罪過被淨化。 這些罪過聽起來或許很小,甚至是很可愛的行為,但是,日後卻有可能累積為大的罪過。 例如:她在學校和小朋友打架,或者,在家裡和弟弟起爭執。 也有可能是,她背著媽媽,偷吃了一些甜點。 當然,還有一些心中的恐懼,這些恐懼常常會困擾著孩子。 她可能半夜做一些惡夢,或者,她不聽父母的話…等。 一位優秀的神父,遇到這樣的孩子時,必定會給她滿滿的愛。 他將給她很好的建議,或許,也會給她一些糖果。 他將會使她平靜, 趕走她的恐懼、矛盾,然後讓她得到聖靈的赦免,使她得到淨化。 這個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一切,她會得到飛翔一般的自在, 因為,她純潔的心,感受到聖靈純淨的恩典。 然後,她會回家,為了隔天教堂的聖禮儀(Liturgy)做準備,她會為此而祈禱。 隔天, 她會隨著媽媽一起到教會參加聖禮儀。 然而,她的心裡很清楚,她的父親因為重病,很有可能無法去教會。 她會在教會裡體驗到整個宇宙。 教會裡有聖像、聖歌和一切的象徵,神父慎重的衣著,就像是耶穌基督一般, 這一切都會讓他感覺自己就像在天堂裡面,而不是在普通的地方。 她會感覺到,在教會裡,「多」 變成「一」。 或許,她會感覺,自己深愛的祖父、祖母,雖然已經過世,但是此時卻與她同在。 或許,她會為了離世的祖父母流很多眼淚,但是,她知道他們此刻就與她在一起, 或許她無法形容他們是如何存在,但是,她深刻的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當然,她無法用神學或是理性思考說出這一切, 然而,她卻可以像一般正教徒那樣感受到聖禮儀的深刻意義。 最後,她會去領受聖餐。 上帝將成為她生命的泉源。 她不會對別人說:喔!上帝就在這張或那張聖像畫裡面。 她會這樣說:上帝在我體內,而我也在上帝體內,上帝也在其他人體內。 事實上,我們都是一體,我們都是彼此的一份子,因為上帝在我們體內,我也在上帝和所有人體內。 boy- holy-communion 或許你會說,這個孩子真的能想得這麼深入嗎? 或許,她無法想得如此深入,也無法表達得很好。 然而,是的!她將感受到這一切。 身為一位神父,我也曾經擔任孩子的屬靈父親, 依據我的經驗,孩子常常教導我們許多事情,比起一位成年人,孩子體會得更多也更深。 難道,這不也是一種「禪」的證悟嗎? 在聖禮儀的最後,當她與母親都領完聖餐之後,她們會等待神父完成整個聖禮 儀, 散會時,他們或許會搭乘計程車或是其他交通工具回家,然後,將聖餐帶給家中重病的父親。 這裡, 我想要談談父母親的角色的重要性。 因為,對這個女孩來說,她的父母扮演的不只是生物性的角色, 他們的責任,並不只是將自己身上的基因(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都傳給孩子。 因為,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一種更深層的關係。 她將感覺到,在聖禮儀當中,藉著領受聖餐,他們真的結合在一起,彼此緊密相連。 這種深層的關係的來源,並不是他們所 吃的食物,而是上帝本身。 所以,父母親與上帝一起,和子女建立起深層的關係,進而「成為」真正的父母親。 他們給予孩子機會,使孩子與上帝結合,成為上帝的大家庭的一份子。 聖餐將會使她與重病的父親緊密相連。 從某個角度來看,領受聖餐會使她感受到「自己就是父親」, 他們具有相同的肉體和血緣,他們是「一體的」,這是 「上帝的身體」。 儘管如此,她仍舊是他的女兒。 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愛,父母親必須透過一種獨特的方式去愛。 我認為,她之所以愛他的父親, 並不是偶然的, 例如:他這輩子成為她的生父,但是,在下一世的生命裡,或許她反過來成為他的父親。 我想,她將永遠是她的女兒,這是獨一無二的關係。 她的生命也不是偶然的,因為,這是一個「愛的事件」。 她此刻之所以在這裡存在,完全是因為「愛」。 她的存在,不只是父母親的愛,也是因為她參與了上帝的「愛的共同體」,也就是「上帝的身體」。 對此, 如果她感受得越深,就越能擺脫自私,使自己達到 「空」(empty)的境界。 她會感受到「愛」就是「空」。 對她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與上帝和所有人成為「一體」,如何開始真正的生命。 她知道 她的父親很有可能會死,這件事在她心中早就有了底, 然而,這件事卻是她心中深刻的痛, 我之前曾經提過,這種愛的連結使她與父親緊緊相繫,這是永恆的。 這種愛,不只侷限於她與父親之間。 我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般的愛,就是一根管子,串連起兩端的人。 而正教會的愛,並非如此。 正教會的愛,是一個 「管子網絡」。 我們可以想像這一根管子的中間,有一個連接點,接上了另外一根管子,而這根管子就是「上帝」。 在這根管子內不斷流動的液體,就是生命的泉源。 最後,所有人都會被這些管子連結在一起,也會與上帝的管子相 連。 事實上,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系統中,你已經無法區分哪一個是我的管子, 哪一個是別人的管子, 因為,這是一個網絡,在這個網絡當中,上帝無所不在。 所以,這個「愛」創造了「生命」,也可以說,這個「愛」就是「生命」。 這種愛已經戰勝了生物機制上所謂的「死亡」。 的確,這個女孩知道,她將會再見到他的父親, 就好像,她相信她會見到過世的祖父母一樣,她將會與死去的親人們,在天堂相聚, 然而,她也期待復活,讓這些死去的親人,再一次擁有肉體,當然,這是比以前更好的肉體。 她可以再一次和他們相擁和親吻…等。 愛並不只是一種感覺,愛也是一種切身的體驗,是一種腦神經網絡的作用!!! 這個女孩成長的過程中,將會領悟到, 她不是單獨的個體,她並不孤獨。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她有十足的信心!她知道如何信賴上帝,這是她的信仰。 她知道無論如何,愛都會永遠存在,因為上帝是愛。 在下一篇文章裡,我會繼續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IFA 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足球的課題我熱愛足球,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記得在1982年的世界盃巴西隊被義大利打敗時我痛哭流涕(如果惡夢不幸再度發生,我還是會大哭)我不希望我心目中的球隊被取代掉,就好像我們愛某人已愛到骨子裡,我們成為一體,不需多做解釋你們也有同感,但這是件好事。觀賞2006年世界盃球賽在德國,我們的下意識收到許多珍貴的訊息,就足球賽和球隊而言,學到很重要的課題。足球賽就好像藏在我們心中成功的鏡子,成功要從三個角度來看,明智的戰略、不斷的努力、不是僅看結果而定輸贏。有些球隊雖踢的一場好球雖敗猶榮。世上有些人自尊心低劣認為自己平凡無用,隱藏性的驕傲導致內心的受傷( 但上帝總是看重我們),我們與隊員一同 “參與”' 對他們的努力,感覺是自我的發洩。我們深深地敬佩他們的神乎其技, 像Ronaldinho我的偶像, 但更應看看其他更多了不起的球員。但我們可曾想過這些球員,經過多少年不斷的練習跌倒再爬起,童年的歡笑卻是在球場度過,挨罵流淚,帶著疼痛的傷口繼續練習,一次又一次……… 經過痛苦的努力,帶來無可言語的喜悅,過去的痛苦留給他們甜美的回憶,有趣的是Ronaldinho最喜歡與他的狗Dribble玩耍,還有偉大的Garrincha他高超的球技卻來自,喜歡追捕頭頂上飛翔的鳥兒,在玩樂的同時無形中發展出他獨特得球技,我羨慕他們深愛某事,並以遊戲增進技能,而不是終日苦於研究,而是沉浸在我們所愛的識好中,終於原愛但不因殘酷訓練,而撲滅兒時美好的幻想。縱使我們有超凡的技巧,也必須在隊友的協助下才成成功,驕傲、以自我為中心只會將球隊帶入失敗的深淵中。我們生活中也是一樣如:家庭、夫妻、男女朋友交往成為夫妻後,就如同在一個隊上生活,但他們無法相處,因為他們不像隊員,彼此不幫助協調沒有互補的作用,有時相處卻像是敵隊。教練是球隊隱藏的大內高手,他了解每位球員的才能,適度運用策略在球場上,少了教練球賽將慘不忍睹,我記得當Johan Cruyff在巴塞隆納當足球公司教練時,他的球隊氣勢很弱,他拒絕指導他們,他說我的球隊夠成熟,因為他們知道接下來該如何做,比賽結果輸的慘不忍睹,你知道真正的馬德里的屈辱, 擁有球員像Beckam, Ronaldo, Roberto Carlos, Baptista…….等,卻常常失敗終究原因是球員無法以團隊為主好好踢一場無我的球賽。生活中也需要教練指導我們,這位教練就是上帝,宗教賦予生命更多意義,教會就是舵,船航行在海上毫無目標與方向無法停泊,人生中有好些人無法展現長才因為沒有遇到好教練,有些人要獨領風騷卻不要教練。如果我們沒有文化、 靈性、素養,不論有多大的成就與才能,將會被擊倒,例如Maradona著名的球員,因吸毒毒癮上身毀了他的事業!!之後他進了醫院戒毒,有廣大的人愛著他,因著愛的力量使他的生命再度看見彩虹,你現在看見他在體育節目當廣播員,他能再工作,愛永遠能創造奇蹟!!凡事皆有定時,一般足球員的球齡34-35歲就會漸漸淡出,大概職業生涯10-15年,有些球員會規劃好他的生涯,有些球員因名利來的太快,日夜過著奢華的享受,一旦光芒不在因無生涯規劃,卻生活毫無目標人生失去意義,無法活在沒有掌聲的歲月。名望不能帶來永久的快樂,人生重要的課題是盡我們的職責,愛妻兒與他們同歡笑同哭泣,至於這些偉大的球員呢?長江後浪推前浪將有新的球員取代他們,而我們的記憶也因著他們日後淡出螢光幕也漸漸遺忘。 不要要求上帝擊敗你的敵人,但要盡你的職責,上帝愛你及你的敵人,上帝也參與這場比賽,Johan Cruyff 常說 “我”不篤信宗教,在西班牙所有22 個球員做標誌十字架在他們所通過的柏油路上。如果這有效,比賽永遠會是平手。這又怎麼說呢? Johan Cruyff他有部分是對的,但他沒有瞭解到神幫助雙方,讓球賽呈現出美好的賽程。因我的上帝也是我的敵人的上帝!!! 祂愛我也愛我的敵人。我想多寫些,但這不是我主要的目的,歡迎你在我的部落格回應或留言。我只想與你分享歐洲著名得球員 Cruyff 所說的話與感想。· 義大利無法擊敗我們,但我們無法對抗他們· 沒有球,你也別想贏· 在FIFA 2006年世界足球盃,必不可缺的是足球· 速度與洞察經常被混淆,當我比其他球員及早跑,我出現的速度更加快· 在我快犯錯之前,我必須要避掉那個錯誤· 每個不利點,皆有他的反擊點· 只要比你的對手多踢一球你就贏了· 巧合是邏輯的代名詞· 最有名的名言是:作賊的也不會偷自己的錢包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拍業者課稅之相關規定※國稅局如何核定網拍賣家的營業額網拍賣家的銷售額是透過網路交易而來,資料明確,無須再由國稅局查定,因此,從事網路拍賣的營業人必須提供網路交易明細資料。原則上無須提供存摺資料,惟當徵納雙方對於銷售額認定有爭議時,必要時,國稅局為查證需要可能會要求提供。※網拍賣家稅額如何計算稽徵機關目前係依據營業稅法規定對網路拍賣具營利性質之銷售行為課稅,所以與實體商店維持相同課稅標準,現行銷售貨物之實體商店課稅標準如下:1.每月銷售額在8萬元(起徵點)以下者,無須課徵營業稅。2.每月銷售額超過8萬元但未達20萬元者,按銷售額照稅率1%,由國稅局按季(每年1、4、7、10月月底前發單)開徵。3.每月銷售額超過20萬元者,因每年銷售額已超過240萬元以上,具有相當經營規模,國稅局將核定其使用統一發票,稅率為5%,但相關進項稅額可提出扣抵,此類營業人須每2個月向國稅局申報一次銷售額並自行繳納營業稅額。※如果買家棄標或結標後買方討價還價以致降價出售,如何處理這部分銷售額? 網路上拍賣的商品結標後買方棄標,或者因為買方討價還價而降價出售時,網路拍賣賣家必須對此部分資料舉證,例如網頁上的評價資料、拍賣網站出具證明或匯款資料等均可,基於覈實課稅原則,只要營業人能提證明,國稅局會扣除此部分銷售額。※網路拍賣賣家當期銷售額與上期不同時,可否要求調整?網路拍賣具有具體交易資料,國稅局應該要依據具體交易資料課稅,因此,如果網路拍賣賣家的銷售額與上期不同時,是可以要求國稅局調整,但是如果在稅單核發後才提出,就必須依循更正程序辦理。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拍業者是否應辦理營利事業登記按營業稅法第28條規定,營業人之總機構及其他固定營業場所,應於開始營業前,分別向主管稽徵機關申請營業登記;是以,「網路交易課徵營業稅及所得稅規範」所稱營業登記係指國稅局主管的「稅籍登記」,並非「營利事業登記」。因此,如果網拍賣家透過網路銷售貨物,而且符合應課徵營業稅標準者,請逕向國稅局辦理營業登記(稅籍登記),以便辦理稅捐報繳事宜,但是財政部並未規定必須辦理「營利事業登記證」。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營二手商品拍賣稅務規定個人透過拍賣網站出售自己使用過後的二手商品,或買來尚未使用就因為不適用而透過拍賣網站出售,或他人贈送的物品,自己認為不實用透過拍賣網站出售,是否也需要課稅?基於租稅公平性考量,財政部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採進、銷貨方式經營,透過網路銷售貨物或勞務者,必須依法課稅,所以,如果網路拍賣賣家是透過拍賣網站出售自己使用過後的二手商品,或買來尚未使用就因為不適用而透過拍賣網站出售,或他人贈送的物品,自己認為不實用透過拍賣網站出售,均不屬於上面所述必須課稅的範圍。但若賣家是專門經由其他管道收購二手商品,再透過網路拍賣賣掉,賺取利潤,就符合上面的課稅構成要件,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必要要課稅的。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阻癱之夫常年臥病在床,其對他人之贈與行為是否生效國稅局指出某位太太電話哭訴,先生常年在大陸工作, X年前因出車禍從此癱瘓臥病在床,只好回國白天由婆婆幫忙照顧,晚上吳太太下班後再接手照顧,最近接獲國稅局贈與稅繳納通知書,納稅義務人竟然是「先生」,才知無情無義的先生竟將名下僅有1筆土地贈與小老婆,詢問可否主張贈與無效?國稅局表示吳先生雖無行動能力,但意識清楚,依法吳先生仍有行為能力,並非在無意識狀態下之意思表示,其贈與行為當然有效,該局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4條規定核課贈與稅,並無違誤。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商品盤損核認原則商品盤損係指依商品之性質可能發生自然損耗、變質或滅失情事者為限,倘因計數錯誤、遭竊、贈送他人或製造過程產生之不良品自行廢棄等其他原因,皆不能列報商品盤損。至於商品過期、變質、破損等原因不能出售,應另依商品報廢之規定辦理。國稅局查核某公司營利事業所得稅結算申報案件,發現該公司列報鉅額商品盤損,經該公司說明係商品出售時計數錯誤,致期末盤點與帳載數量不符,造成滅失事實。經查該公司列報商品盤損率雖未達1%,惟盤損之商品為食譜、皮帶禮盒、悶燒杯及包裝錫箔袋等,依商品之性質不可能發生自然損耗、變質、或滅失情事,與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101條規定商品盤損之要件不符,遂予剔除補稅。

賴俊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